新闻中心

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技术

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、烂麦头,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,它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,一般发生年份减产10%-20%,大流行年份损失40%以上,甚至绝收,因小麦病粒中含有呕吐毒素,病粒超标会导致人、畜食用后中毒,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,危害性极大。

一、防控策略

小麦赤霉病防治窗口期短,目前小麦上缺乏抗病品种情况下,只有提前预防,才能控制病害发生流行,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。

二、预防时机

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机为小麦抽穗扬花期(齐穗-扬花初期),据气象部门预报,4月下旬还有降雨天气过程,该病流行的风险明显增加,防控形势严峻。必须提前喷药预防,防止赤霉病暴发流行,最大限度减轻病害损失。要用足药液量,施药后3-6小时内遇雨,雨后应及时补治。赤霉病第一次防治后间隔5-7天需进行第二次施药,要注意轮换用药,开展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,确保防治效果。

三、推荐药剂

目前生产上登记的农药品种有:枯草芽孢杆菌、多粘类芽孢杆菌KN-03、氰烯菌酯、戊唑醇、己唑醇、咪鲜胺、丙硫菌唑、醚菌酯、甲基硫菌灵及其丙唑·戊唑醇、戊唑·咪鲜胺等药剂,防治时也可加入吡虫啉、菊酯类药剂兼治穗蚜、吸浆虫、白粉病、锈病等病虫害。在化学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。如低聚糖素、氨基寡糖素、芸苔素内酯、激健等,调节小麦生长,提高小麦免疫力,增强抗病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