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玉米幼苗期虫害防治

黏虫

微信图片_20200616103606.jpg

玉米黏虫为迁飞性、暴食性害虫,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。黏虫食性很杂,尤其喜食玉米叶片,使之形成缺刻,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,仅剩光秆,造成绝收。

危害特点

黏虫繁殖力强,产卵部位有选择性,在玉米、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。幼虫孵化后,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,3龄食叶成缺刻,5龄食量最大,可将叶片吃光。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、叶腋和穗部苞叶中。有假死性,3龄后有自残现象,4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。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、清晨及阴雨天最盛。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,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。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。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,但大雨、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,不利于成虫产卵。生长茂密、地势低、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。 

防治攻略

药剂防治:(1)在黏虫幼虫3龄前每亩用20%杀灭菊酯乳油15~45克对水50公斤喷雾,或用5%灭扫利1000~1500倍液,或40%氧化乐果1500~2000倍液,或10%大功臣2000~2500倍液喷雾防治。

2)甲维·虫酰肼;甲维·茚虫威;毒死蜱·辛硫磷;溴氰菊酯;氯氟·毒死蜱等药选1或2种按用药说明喷雾防治均可。

生态防治: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~3号200×10-6防治,不杀伤天敌,对农作物安全,用量少不污染环境。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。

二点委夜蛾

 

微信图片_20200616103707.jpg

危害特点

二点委夜蛾幼虫主要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,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空洞,钻蛀较深切断生长点时,心叶失水萎蔫,形成枯心苗;严重时直接蛀断,整株死亡;或取食玉米气生根系,造成玉米苗倾斜或侧倒。

形态特征

蛹和卵形态:蛹长10毫米左右,化蛹初期淡黄褐色,逐渐变为褐色。卵馒头状,上有纵脊,初产黄绿色,后土黄色。直径不到一毫米;卵单产在麦秸基部。单头雌蛾产卵量可达数百粒。

幼虫形态:老熟幼虫体长14~18毫米,最长达20毫米,黄黑色到黑褐色,头部褐色。

老熟幼虫形态:额深褐色,额侧片黄色,额侧缝黄褐色。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,到胸节消失,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。气门黑色,气门上线黑褐色,气门下线白色。体表光滑。有假死性,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。

成虫形态:二点委夜蛾成虫体长10—12mm,灰褐色,前翅黑灰色,上有白点、黑点各1个。后翅银灰色,有光泽。

防治攻略

农业防治:麦收后播前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,即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危害,也可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,苗齐苗壮;及时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,清除麦茬和麦秆残留物,减少害虫滋生环境条件;提高播种质量,培育壮苗,提高抗病虫能力。

化学防治应采取“治早治小”的原则,幼虫三龄前防治,最佳时期为出苗前(播种前后均可)。

撒毒饵,亩用4~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,与兑少量水的90%晶体敌百虫,或48%毒死蜱乳油500g拌成毒饵,在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,撒毒土。亩用80%敌敌畏乳油300~500毫升拌25公斤细土,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,防效较好。

灌药:(1)随水灌药,用48%毒死蜱乳油1kg/亩,在浇地时灌入田中。(2)喷灌玉米苗,可以将喷头拧下,逐株顺茎滴药液,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,药剂可选用48%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、30%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、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4.5%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等。药液量要大,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。

注:喷施烟嘧磺隆的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